《天道奥义》读而研之,研而味之,味而修之,则获益无穷也!
凡修天道者,若能读而研之,研而味之,味而修之,则获益无穷也!
第一章 天
混沌初开,气之轻清,上浮者为天,日月诸星罗列其间,天无所不覆,无所不容,故,天之号,又曰大圜。地球亦诸星之一,人在地球视天,见为天体所包围,乃自然之天也。天是神仙所居,故有天堂天国之称。天之精华,凝结而为日月星辰,成象既着,功用乃行。
天有十三层天,由十三层天再分为三十六天,天外之天,谓之「无极」,天内之天,谓之「太极」,故有「无极」生「太极」。「太极」生「两仪」。「两仪」生「四象」。所以,天能生万物,也能养万物者也。
六合之外,谓之「无极」,六合者,上下东南西北,即天地四方也。「太极」谓天地未分之前,元气混而为一,即太初、太一也。「两仪」,即天地也。「四象」乃金木水火之谓也。金木水火乃禀天地而有者也。
天分为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天,均属十三层天之内,虽各有天门,但仅启开南天门,有路直通凡尘,诸圣佛仙神,均由南天门出入,其它东西北三大门,均被封闭,不与凡尘接触。故三清五老,太乙金仙,神超于六合,敛气于三界之古老金仙,皆逍遥自在于天界也。凡天神,省称曰天,如云︰皇天后土,天知地和。因天是自然之天,故有天然、天命、天性、天心之谓也。
人之灵,皆由天而降生于凡尘,故死后,其灵应归回故乡之天。怎奈,人自降生于花花世界,多数为名、利、酒、色、财、气所迷,更为贪欲所驱使而无恶不作,甘愿坠落于苦海之中,不能自拔,致忘记回归故乡之天,而坠落于地狱,此非天心不仁,实世人自甘坠落,夫复何言乎?所谓︰顺天者昌,逆天者亡也。
玄穹彼苍,是上天之称,天乃主宰宇宙万物,化育群生,生生不息,所谓︰天行健,自强不息。天是奇妙不可解,是威力最强大的。天为公正、纯洁、至善,一切以天为标榜。
第二章 道
亘古之初,未有天地之前,原是一片太虚,太虚者,虚而无物也。在虚无之中,混然产生一粒种籽,此种籽似一股力量,但无形状,亦无固体,亦无声亦无臭而永远长在,茫茫而不明,不分昼夜,周流于宇宙之间,毫无挂碍,祂是创造天地万物之老母,故号其名曰「道」。
道既无形无体,恍恍惚惚,彷佛里面有个象,又彷佛是有一个物,又彷佛是有精,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,自古至今,藉此,可以看到万物,依之而化生。道,寂静,不燥不寒,天不能覆帱,地也不能承载,小言之为无内,大言之为无外,充满于四海之内,犹包其外,在寒而不冷,在炎而不热,此乃道之体也。
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,由此而累进,庶类繁多也。此道,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于上古而不为老,永远不变其质,能适用万物,鸟得之而能飞,鱼得之而能游,兽得之而能走,人得之故能生存,万物得之以生,百事得之以成。人皆用祂,而不能见其形。故,道者一也,传至后世,老子曰︰「抱元守一」,孔子曰︰「吾道一以贯之」。故,万物皆由一而起者也。
所以,道之高,高而不能察看,深而不能测量也。虽然道很明显,也无法形容其名,看来很是广大,也无法形容其广。道是独立而不改,万物亦不能役使祂,天地阴阳,四时日月,星辰云气,飞禽走兽,凡有生命之物,皆取之于祂,而祂也不减少,全都合并于祂,祂也不增多。此乃道之秘奥,与光明正大也。
道之明者,聪明有智慧之人,能察考到宇宙的深处,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事,他人之所不能得到的,而聪明修道者可以得之,这就称为「察稽知极」也。「察稽」,是从纷歧复杂的现象里,而稽察是非曲直。「知极」,是从宇宙人生的深处,而明白很多的道理。
一国之元首,若用此「察稽知极」之道理,则天下归服矣。为政者,若用此道,则人民不迷惑而服从。在上者虚极,在下者静笃,而「道」得其正也。虚则无我,静则无物,无我即无私,无物即无欲,「无我无物」则可进于道也。
信即是诚,诚则无欲,为上者,若能如此立于道,则可为民立命,立命就是为民设教也。无争即无为,无为即是最上的诚,则万物皆感其诚而应之也。无为是最高的修持,无为才能达到「天人合一」的境界。
所以,「道」即理也,轨也,路也;为政者,对于人民,应按其身份,而给以其所应得,自然公平,万民不争也。授之以应得之名份,万物自然平定,此即道为一之理也。天上月球,星辰之运转,地球之绕行。皆有一定之轨道,绝不越轨。世上之飞机,其航空亦有一定之航线,海上之船只,亦有一定之航道。车辆之行驶,亦要按照交通规则之右行,否则,乱其轨道,就会发生危险与车祸。行人之行路,亦要遵守走人行道,否则,就会发生危险与事故,所以循道而行则安,逆道而行则危,此皆「道」之用也。
道为一,永不变化,得道之本体,应由少以知多,得事之要妙,应操正以治奇,则往前可知到太古,往后可知到无终。凡修道者,应抱着道,即道之本体,执着道之法度,即方法也。如是,则天下可归于一也。
「道」是万物之深奥处,善人以为珍宝,拳拳而服膺,惟恐失之,未敢须臾离也,可离者非道也。不善之人,虽未明道之理,而能依道而行,亦可以安身立命。是故,「道」是天下之至宝,所以重此道者,坚心求之而可得,有罪者求之,也可以免罚也。
第三章 道统
天道即天理也,天道欲传于世,上天乃先降生圣主轩辕黄帝。黄帝战榆罔,灭妖人蚩尤,一统天下而创建中国,在生三百余岁,修天道一百余年而得道,在鼎湖龙驭,白日升天。
黄帝传位于圣孙颛顼,并将道统传于颛顼。黄帝训颛顼云︰「爰有大圜在上,大矩在下,汝能法之,为民父母。」大圜者天也,大矩者地也,法天法地,即可治民。
溯天道之道统,皆有渊源,自轩辕皇帝,得天道而升天,道统一直传于尧帝,尧传于舜帝,舜传于禹帝,禹传于汤王,汤传于文王,文王传于周公,周公传于老子,老子传于孔子,孔子传于曾子,曾子传于子思,子思传于孟子,孟子继而一脉相传,迄今不绝。
自黄帝传至尧帝,天道之心法真诠曰︰「允执厥中」四个字。由舜帝传下之天道心法真诠曰︰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」十六个字。故,后世以此十六字谓︰「天道心法十六真诠」。所以,中国固有文化,系继承天道之道统者也。
「道」是流动的,宇宙一切变化,都是「道」的表现。「道」的本身看不见、听不到、也摸不着,而确是先天地生,为万有的主宰。因道是最高的,无所不能的,所以,世人当志于道。
天道之道统,既自无极而降传于世,又天生圣人以弘道,是乃应运而降生者也。盖道统自轩辕黄帝传于尧、舜、禹,当是时,人性本至善,道行自然,无为而治。
迨至夏、商、周朝时代,人类却不知固有德性,失去本来面目,以致世道浇漓,人心不古,虽有圣人层出弘道,泄露天道真理以化人,指出真我之所在,和修复之方法,怎奈,时至春秋之乱世,诸侯争雄,人心渐趋险恶,而有孔子周游列国,提倡人道,孟子倡行仁义,此乃上天差遣圣人降世,以弘道化人者也。
天道之道统,流传至于今日,道降于火宅,藉神教以化人,飞鸾提醒人心向善,怎奈人类智慧,趋于科学之文明,弃天道真理于不修,逞奸诈险恶于横行,致使世道更崩溃,人心更反常,造成浩劫频临,人民涂炭。
上天有鉴于此,为挽救浩劫,乃大开普度之门,圣、佛、仙、神频频下凡,阐教劝世度众,惟愿修道者,虚心深造,自能达于天道之秘奥,忠恕之旨,而至于仁,得证圣成真。所以「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」是以「道」在心中,一念之善,即天堂,一念之恶,即地狱之谓也。
附录:
娘曾於五千馀年前,分灵降生於中土,名曰「附宝」,因思子心切,在祁野祷天,忽见有大电光绕於北斗枢星,感而怀孕二十四个月,始诞生圣主黄帝,即中华民族之始祖也。圣主黄帝自天而降,秉承上天之命,建国立教,发扬光大天道以治世,在世三百馀年,修天道百馀年,在鼎湖龙驭,白日升天为神。
天道由天而降於黄帝,其道统直传至於今日,已有五千年历史,所以,中国五千年固有文化,即天道之道统也。怎奈世人,皆受酒色名利所迷,而不知天道之宝贵,弃之而不修,良可叹也。娘,不得不重履凡尘,躬亲扶鸾着作「天道奥义」一书,以开悟迷儿,愿诸迷儿,悬崖勒马,早修善德,自有康庄大道可行,回归极乐之天有日也。希勉而修之。
第四章 良知良能
天道为最高之源头,「良知、良能」乃道之产生。道动而生乾坤,亦即纯阳纯阴。良知属乾性,良能属坤性。良知属静,良能属动。所以欲修天道者,应先修良知良能。
良知:静如止水,光可照物,但受「气」之影响,如风吹水动,渐至于混溷境界。良知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但良知非槁木死灰,在静中亦有动,虽动又似不动。故曰︰「无为」即静中之动,「无不为」即动中之静也。
良能:良能之动多端,当其未受外感时,其动为正轨之动,良知也随之兴起。良能之微动,其烛照不远,其动力亦小。巨动者为良能之大发挥,修天道至此境者,必是不世之睿哲,便是一代英豪。可以动天地,动鬼神也。
良知属「相」,良能属「用」,修天道知能,至发展者,即知能的功用。知能的功用,知能的性能不同,故其发展也异也。良知之表现于外,为灵明,亦曰明觉。故无所不照,此所以辨别善恶,故良知为相。良能为用,其范围极广,为善去恶,都属于良能,每当遇到疑难,或遇到艰苦,心内似有一物在蠕动,即良能也。用之于亲则是孝,用之于国则是忠,用之于友则是信,其所用无不能也。人之所以立于天地间者,在此良能之用也。
良知之本体为「识」,良能之本体为「力」,后天所谓知行之知,只是知识之论,为感官所得之「知」。良知之「知」可称曰「识」。此谓根窍内通,不缘物境。其所以根窍内通者,盖通于良知,打破五官归于玄同,在乎良知也。
动之本体曰力,良能似动能,其力最大,此种动能,充塞宇宙间,为宇宙一切活动之主力。如九大行星绕太阳而转,固然有赖于离心力与向心力。但何以要有离心力,又何以要有向心力,个中当然有一主力,此力即良能,浩然正气即良能之发挥。
良知良能以良能为先,良知为后。一定先有良能之发动,而后良知才可显现。良知之所以显现。原是由于良能的鼓动。宇宙万有的生长,俱是良能也。良知良能并重,仅知良知,而不知良能,则如车之两轮失去一轮,终不克大行也。良知是辨别善恶,良能是为善去恶。辨别善恶在「明」,为善去恶在「格」,故知能的功夫在明与格,有良能而后才能致,致之中亦含有良能,良能较之良知,更为重要。
良能是无所不在的,无所不有的。一切动植矿物,俱含有能量,无良能便不能成为物。物之所以成为物,在有良能也。良知是偶然遇一问题而起的一种明觉。明觉原属一时性的,譬如见父母而知孝,孝为良知,但孝的实践便是良能,无良能便不能孝。知能在本体上,原是不分的,有的人,偶而良知现,知孝敬父母,但终未孝敬父母,即良能之不足,终是不孝。
性者良知也,命者良能也,「天命之谓性」是命重于性,亦即「能」重于「知」也。一念之善即见性,一善之行即见命,「性命」即「良知良能」也。良知良能同出于天道,其本体,万殊归为一本,其知识,则一本散为万殊,其终归一也。良知良能俱不可见,为一种潜在的。良知良能为道之表相,道不可见,但其表相于外为良知良能。
修天道者应唤起良能,修良知由少私欲入手,盖无私欲,则良知自现也。良能固然也戒私欲,但良能不是仅由少私寡欲入手,良能者为原有的,说来就来。良知是静的,良能是动的,人之能冒险犯难,见危授命者,固然也有赖于良知之明辨,而实为良能之鼓励,有以成之。今日不可不致良知,更不可不起良能。良能者为宇宙不灭之生命体。人能唤起良能,则一往无阻,何患乎天道修不成乎?
然则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行弗乱其所为,动心忍性,而后增益其所不能。」此乃上天激励其启发良知良能也。良能之起,即意志之表现,故修天道者,不可不立志,志立则良能起矣。
第五章 道与人
道是先天地生的,道不可形容,无所不在。因为人是由道生的,是故,人是「道生之、德育之」,一切都是由道生的,因为人是道生的,所以人有道根。
人来自天,所以可返于天,自何处来的,自可再返于何处,要回原处,必修天道,天道是天与人之桥梁。人与道同体,道是善的,是故,人性也是善的。人与道同能,道所能的,人也可能做到。由于以上的三同,所以人与道,能合而为一,既合而为一,则道与人,本无距离,故曰︰「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者非道也。」
道与人之间,有一个境界,所谓境界者,就是另外一种生活。譬如︰天与地之间,当然有境界,圣人与常人不同,善人与恶人不同,其生活不同,则其境界也不同。所以修天道者,就是修「道与人」之境界,修至无境界时,就是得道而成道。
境界大别分为有形的境界与无形的境界。有形与无形,也是一种波动,即矛盾也。人在矛盾中而看矛盾,自非真境。真境乃大自然,自然者无所不然,即玄同也。
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,
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,
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贱,
亲疏利害贵贱,完全不存在,其终为齐物,亦即玄同也。
冲和之气者为人,人者,天地之性。道为灵界之尊,人为物界之长,道居很高的境界,人居于物界,不免有物的困扰,人受物的影响,所谓物者,包括衣、食、住、行、育、乐等,这些生活都影响生理,自会生出许多欲念。身是人之一个樊笼,把人的生命,围困在这躯壳之中,身是一道铁幕,也可以说是罪恶的渊薮。因此修道者,没有过份爱惜这个躯壳的,所谓苦修者,不是故意轻视他的身体,而是藉苦修以减少肉欲。
修天道者,不可为现实境所囿,现实境都是幻相,幻相者,「伪」也。亦不可为远境所惑,远境也是迷恋,迷恋者,「枉」也。既不囿于现境,也不迷于远境,而处于超境,既不计将来,也不计目前,坦坦荡荡、任其自然,才能达于「真境」。真境者,不变之境也,亦即天道也。
道与人之间,原无大距离,道无时不与我们同在,因我们不觉耳,一个善念兴起,便是道,一个恶念兴起,便是魔。因善念难生,恶念易起,故有「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」之语。善念属阳性,清轻上升,恶念属阴性,浊重下降,上升者,即天堂,下降者,即地狱,天堂地狱,在一转念之间。
修天道者,所谓修至长生不老,是指灵性,不是指肉体,因肉体不可能长生不老,三百年、五百年,也终是要坏的,且肉体长存在这人世上,又有什么快乐。惟有灵性,永远光明,才是快乐。生生者不生,不生者长生,宇宙有「不生」者,即「永恒」也,果能得到永恒,才是长生不老之道。
人想修至与道合而为一,必须修入化境,世人何以不能化?原因为私欲所障碍,私是「我」,欲是「物」,打破我、打破物,庶可以化了。如何能打破我,打破物?虚则无我,静则无物,惟其虚也才能静,惟其静也才能虚,「虚静」是一件事,为修天道者的重要工夫。要想做到虚静,其入手的功夫:
第一、先建立信仰天道,即有一止处,使精神统一。
第二、定一日课,每日行之,日课中,必须有读经、祷告、反省、静默。
第三、发愿救人济人,藉此激起内在的良知良能,孜孜不息,自有进道,此乃修天道之要诀。
修天道者,若是仅以修道成仙,为自己的目的,也必须先济人救人,所谓︰「内圣外王」也,果能救人,便可成仙,不必深居古剎,也不必遯迹山林,须知「道在迩,而求诸远」。
古之修道心法传授,均是帝王,而修道者,也是帝王。「贯天地人,谓之王」,故有大德者,始有大位,「守天地之极,与天地俱见」。「天地之极」即宇宙最高的真理,「与天地俱见」即与「天地同参」也。
现今,天道降于民间,只要虔心深造,自能达于天道之秘奥,人人皆可修之,人人皆可得之也。所以,天道无私,惟德是辅,有德者,皆可修也。
第六章 修天道
天道是最宝贵的,有一定之轨道与真理,如太阴之绕行太阳,如星球之运行,皆有一定之轨道,不易不移。又如世上之火车,依轨道而行驶,不能脱轨,脱轨则发生车祸,伤人生命。所以,道是最宝贵的,人人都要修。
人之生于世,转瞬而衰老,以至于死亡。在世间固有甚多烦恼与痛苦,及至其死亡后,尚不知其来自何处,应归何处?所以,修天道就是修解脱之道。解脱烦恼,解脱生死。
世人均鹜于现实,只顾眼前之快乐,却不想死后之问题。皆因认为人之死,就是人之终,如灯之油尽而灭。所以都求肉体的享受,极可怜也。盖因不知修天道之好处;人身虽死,但是道之能量不灭,道之质量也不灭,人之死也不灭。
宇宙是一道洪流,永远不息,滔滔的流着,人在这洪流中浮沉,受到因果循环的报应,也就是消长盈虚的变化,永永远远,脱离不了这种苦难,这就是劫数。
近世科学发达,注重唯物,更忽视宇宙变化之理,而只研究物理上的知识,没有高远的思想,所以社会上的风气日渐败坏,战争愈来愈多,也愈残酷。上天有好生之德,何忍降劫,但浩劫是世人自造,终极自受,良可哀也。
一般人都喜欢追求快乐,快乐分两种,一种是精神的快乐,一种是物质上的快乐。现在的人,都不知修天道的快乐,只知要求物质的快乐,物质的快乐,不外声、色、财、货。声:是悦耳的音乐与歌曲。色:是美丽的女人。财:是金钱,货:是珠宝与贵重的什物。因此,声、色、财、货,应善用之则可,不善用之,便成为「四贼」,有害人的灵性,莫此为甚。
人有欲念,欲之起,不是先天的,是起自后天。然则,有钱的人快乐吗?有势力的人快乐吗?不,他们在精神方面,是极为烦恼不安,如坐针毡一样的苦。这是因为金钱势力所造成的声、色、财、货四贼的为患,这四个贼子,日夜不休的用各种方法来害你的身体,自然产生烦燥、悲痛、愤怒,其结果就是死亡。
所以,你是否想要求超脱苦恼的洪流?你是否想追求快乐?永不陷入烦恼悲痛?欲达成以上的三个要求目的,你必须要修天道,因天道有不生不灭之奥,修道者,即追求这个大好之奥,达到此奥,才能解脱生、老、病、死,以及各种之烦恼也。
修道;是使一个人从颓唐萎靡的生活中,一跃而起,刻苦自励,奋发精进,必定有他内在动力,这个动力是什么呢?就是:
惊醒-人的寿命无常,不知何时要离开这个世界,必须在未离开之前,将一切事物准备好,好比游子归乡,须将外边许多事交待清楚,在途中需要什么?均需准备。回到家乡庶免被亲友耻笑。
忏悔-人均有过错,只要能忏悔,上天即可免了你的罪。能忏悔的,才能精进,不能忏悔,讳疾忌医,最后大病暴发,不可救药,必永远陷入地狱中。
魄力-善与恶是对立,你要修道,恶魔必随之而来,所谓︰「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」必须有大魄力,用大无畏的精神,才能斩断恶魔的束缚,
开辟一条新生的康庄大道。
天道从本体说起,是无为,至诚,至善,中庸,无极。
无为-从道的形态而言,无为即至道。
至诚-讲道的功效,四书之中庸一书,论之甚详。
至善-从善的功德说起,止于至善,即止于至道。
中庸-中者,天下之大本也,庸者用也,即道之体用也。
无极-由道的运动论之,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相也。
中庸之修道,分三种功夫,一曰「性」,二曰「教」,三曰「曲」。
性功-「穷理尽性,以至于命」,性功为修道重要功夫。「自诚明谓之性」,即顿悟,一言而悟道。顿悟多为生而知之,有宿根者,听一言而大悟,直接通天,自是捷径,惟不可强求。只可用「心斋」为性功,此种性功,属于静,有助于修养。
教功-「自明诚谓之教」,用一种修养的方法,再恢复灵明。灵明二字,为道之光辉,灵明之照,即道之精进。修道功夫,均是「修明」,即是要少私寡欲。人性之暗澹,即是魔道,即坠入地狱。
曲功-「其次致曲」,曲者抱一也。精神集中一点,达于静止。曲功简便易行,世人皆不知抱一之应用,实应注意曲功。所以,性、教、曲,若能修成,都可达到「诚」的境界。
第七章 万法归宗
宇宙之主宰,称之曰「道」,万法归宗者,万法归道也。宗者道也,一也。万法归宗,亦即「万法归一」也。所以,万法必须归宗,盖宗是绝对的,如同大海,所有江河溪流,都须流入海中。所谓︰「天下一致而百虑,殊途而同归。」
「宗」是一个最高的圭臬,即「天道」也。凡合乎这个圭臬的,便是正法,否则,不是正法,是故,人人必须归宗天道。
然则,归宗天道者,必须由「人道」、「地道」修起,然后始得修「天道」也。
人道者,即人本主义,以专修作人的道理为宗旨。主要在「克己」,就是自己的「净化」,这是基本修法,因自己净化,而后才能再往高处迈步。净化自己,为「明明德」,明德者,就是「灵明」,灵明是由明德产生出来的。
「明德」者是什么样子?明德是善念、善言、善行,一切都是善,那就是明德。所以,善念、善言、善行,便是「仁」。
「道」为宇宙的本体,看不见,摸不到,又从何证明呢?盖「德」是道的表现于外,修德即是修道,所以,凡有大德者,必获大道。只要修人道,即可达天道。
地道者,即贡献于社会,为发扬地道。地道的宗旨在「兼爱」,人与人之间,主要是依赖于「爱」的力量。爱是结合人群的,「仁」者二人也,即我与他。我与他之相处,以爱为标准。即「推己以及人」也。
兼爱是发挥地道的基本力量,修道者,如期「人与神通」,则首重克己,但必须启发良能,始能使自己的精神光大。兼爱是不分时间与空间,统之以为爱,必须有「浩然正气」的精神,始能达到「天人合一」,天人合一,为最高境界。天人如何合一?这与兼爱有关系。凡为社会或为国家牺牲者,其精神弥纶于天地之间,自可通神。所以,行善功为最高之美德,牺牲为升化的捷径。
凡修道者,多立功德,由功德可以抵消自己的罪过。罪过既消,就可「精神光大」,这是修「天道」的捷径。
天道者,为升化,就可达到「天人合一」,天也是人,人也是天,人也是神,人与宇宙,合而为一。所以「天道」是最高境界。
神也是一个境界,每人若愿以善修持,也都可以达到这个境界。天道的工夫在升化,而升化的工夫,又在无为,无为而无所不为也。
无为的工夫,在物我两忘,这是至诚的由来,所谓;至诚者抱一,抱一不动,专于一也。
人道、地道、天道,三道俱须归宗于道,盖不归宗于道者,则无根基,如天上之浮云,不知飘至何处也。所以「万法归宗」即归于一,归于「天道」者也。
对于修「天道」,应有的认识︰
〈一〉心地要纯洁无垢、善良。
〈二〉信仰要统一无二、坚定。
信仰「天道」必须虔诚,但虔诚不是自然而来的,也当用一番功夫,其功夫在︰
〈一〉认识道-何谓真道?当先分辨清楚,千万不可
走小路,当走光明正道。须知「道」降人间,「魔」亦在人间,切不可着魔,一着魔,则终生逃不出魔掌。
〈二〉斋 戒-斋不茹荤不吃酒,戒除杂务,从生活
中,加强一种精神力量。
〈三〉归宗天道-统一精神,清洁心思,坚定信念。
〈四〉反 省-每晚反省自己过错,加强克己功夫。
至诚可以通神,所以人当诚,「诚则灵」。世人多向神祈祷求福,但福不是祈求可得的,福是修来的。多积功德,自有福来,不积功德,则无福。世人在平日里,「不知积功累德,也不知诚意正心」,而只会至神前祈祷求福,岂能有福降临乎?所以修道者,当有新的认识,「福由自造,空口求神必无效果」。因此,修天道者,当努力于「修身」及「积功德」,修身对内,功德对外,内外兼修,天道自然可得。
第八章 解脱生死
解脱生死,即性命双修也。道本是虚体,道为宇宙的根本,宇宙由虚无中生起,无能生有,有归于无,道是无名天地之始,天地之始,原是空洞的,由虚无中而生宇宙。所以「道是万物之母」,然则,有形者,生于无形,则天地从何而生?故曰︰有太易、有太初、有太始、有太素;太易者,未见气也。太初者,气之始也。太始者,形之始也。太素者,质之始也。
今所说的「气」,即今日世间所说的「电子」也。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宇宙之生起,俱为此而生,其本源,俱是由虚无中来的。宇宙之初为虚体,此虚体即宇宙之本体,虚非真虚,虚之中即含有不变之实体。现今世人,祇是追求到电子,而电子又从何处来?推其根源,必有一本体,称之曰「道」。
宇宙是虚体,人身当然也是虚体,虚体即假体也。惜乎世人,都认假为真,以致发生许多烦恼。人死为鬼为神;「鬼」者「精气」耳,「神」者「游魂」耳,人死后,肉体败坏,而精气不散,结为鬼。生前有大德行,与天地同化,死后灵魂超脱,遨游宇宙,不受时空之限制。人身是土水火风四大假合,人身是假合而不是真的,人身在变化中,又何得为真,既不是真,又何必多奔走而多造罪孽乎?
所以,有生之气,有形之状,尽是幻也。造物之所始,阴阳之所变者,谓之生,谓之死。穷数达变,因形移易者,谓之化,谓之幻。
宇宙是虚,人身是幻。既为虚幻,又何必固执于物欲?但,人何以不能解脱生死?盖因,人身为肉体,受感官的影响,情欲充塞,明德暗淡,坠落在魔掌中。人必须从魔掌中解脱出来,才能得救,如何才能解脱出来呢?应勤修天道,才能得救,才能解脱。然则,能否得救,还在人自己,虽然祈求帮助,仍须自己努力,自助而后天助;苟不自助,而专倚靠天助,天也不愿意帮助一个怠惰的人。
世人既然觉悟人身是幻,而不能解脱者,其故在「人自己」。因人不从「无我」这个根本方法去下功夫。须知宇宙以「人」为中心,要认识宇宙者「人」也,要解脱人身者亦「人」也。身为人的寄托所,有身才有人,无身则无人也。兹将修天道以期解脱生死之道,阐明如次︰
一、澄清思想
凡欲修天道以期解脱,必须先清理自己的思想,对于宇宙人生,当有一正确的认识。这是根本问题,如不认识宇宙人生,则不能谈解脱生死之道,欲认识宇宙人生,前已谈过,应再求其深入,才能谈道。
不澄清思想者,痴痴迷迷,不知生命的价值,随波逐流,终究招致淹没为止。所以,修天道,期解脱生死者,必须先澄清思想,使复杂的思想,完全扫除。此时有一先决的问题,澄清有一范畴,往什么方向澄清?如先没有一个方向,则也无从澄清其思想。
所以,欲「修解脱」者,一定要先有「方向」,即先有一个「天道的信仰」,本着这个信仰,而后整理自己的思想。
世上有很多修道者,思想复杂,精神不集中,力量也不集中,不仅谈不上解脱,连安慰也难求。澄清思想本来容易,但在凡间的社会里,也很困难。盖因凡间的社会,极为纷扰,自然澄清思想也就做不到了。如不能澄清思想,解脱生死之道,便无法下手。所以欲求解脱,必先澄清思想。澄清思想,就是︰不妄念,不歪念,不贪念,不欲念。
二、调整生理
为何要调整生理?因为生理会影响到心理,所以修道者应调整生理。一个人在生理方面有病态,可能使他心理不正常。譬如:有肝病者,多暴躁。有肺病者,多忧郁。有胃病者,精神不振。
每一部份生理有缺失,都足以使心理发生问题。所以,健康的身体是非常重要。要健康的身体,必须有定时运动,充足的睡眠,适当的休息,充分的营养。果尔,则身体健康,可以从事修道的工夫。
三、专气致柔
人身体内,存在一种东西,名曰「气」,气存则生,气息则死。气者动能也,或称曰「电」。不仅人有赖于电,即星河等亦有赖于电。宇宙的活动在气,无气则宇宙灭亡。总之,人的身体内有一种流动东西,它是生活的「动能」,名之曰气。
修道者当注意「气」,气动则情感动,所谓七情六欲,及其它一切思想,都是气的鼓荡。人的「本性」,原是澄湛的,因气动则汹涌不平。气犹风也,风吹则水动,故修道者首当「专气」。专气不是闭气,闭气易使气塞,专气也不是导引,导引祇是导引气的活动而已。
为什么要专气?气的本身,固然对于人的生活有关系,但修道者并不专注意生活。修道者所以注意气者,是见于气的影响力。修在「性功」,性如海,气如风,要想使海面平静,必先无风,此专气之重要也。
无论行、止、坐、卧,总是要念念在气,所谓念念者,不是出之于口,是心里注意,祇要注意,气便不敢妄动。谁在注意?「神」在注意,即「良知」,即「性」。气与神有时也在斗争,如气胜,则神败。于是欲念充斥,遂坠入魔道。
人在静坐时,气很平静,一旦离座则气浮,此等专气无效。所以,当时时刻刻注意气,永远控制着。气不可无,也不可纵;纵则狂妄,一切恶魔生矣!
无论行、止、坐、卧,要平息。使气平静,不可太快,也不可太高。太快则急,太高则燥。要使呼吸匀整,宁肯稍慢一点,也不可太快。行路步调不可太急,急则气易上浮。在工作时,举动也须缓,缓则气平。
凡是专气者,无论言论行动,都比较迟慢,迟慢无害。试看,气粗的人,呼吸的声音很大,这个人一定气浮,气浮则燥暴。所以,平息之要诀:在慢、慢、慢。专气者,使气平定,以至柔细,如同婴儿之呼吸。气动则万念动,「气专」则「念绝」,念绝则「万象岑寂」。
修专气之法︰端坐于椅上,不必盘膝,背直、面正,鼻与脐成一直线,两臂下垂,两手相叠,置于股上。坐椅最好有靠背,背靠于椅上,以免摇动。
静坐之前,不可吃太饱,不可吃有剌激的食物,如蒜、椒之类。不可饮茶与咖啡,以免内脏蒸热。如系初习者,坐时殊感不安,亦感胸腔有闭塞之现象,愈止念则念愈多,此时当先使念头统一,念一句「天母至尊无极老母」及至念头统一,再慢慢停念。注意呼吸,任其自然,直至忘气,不再动念,此为专气致柔之法也。
每日早晨习之,时间之长短,自己斟酌定之,有助于修养至巨。久之气自然定,气定则念不起,念不起则欲断矣。私欲断,而良知现也。
四、载魂魄
载魂魄者守神也,守神之道在「抱一」,抱一者,念于一,思于一,一切归一,与专气之念不同,专气之念原为气,守神之念在神。最后当返照,目光往里看,则可使神光不外溢。
专气功夫在「平静」,守神功夫在「收敛」。神随时随地可外溢。神可驭气,气亦可伤神。气之动可以神驭之,驭之上则上,驭之下则下,随神的意思而流动。气浮则念动,动念则伤神,惟「神」为主宰。修道者,当善「守神」,守神不难,以「断念」为要。念断则神不动,神不动,则神守。气与神有密切关系,当多加注意,此乃性命双修之梗概也。
五、坐忘
坐忘者,物我两忘也,专气与守神的功夫有成就,才能坐忘。否则,达不到坐忘。坐忘者,「无为」也,无为而无不为。无有者,无为也,无有者,非真无也,如为真无,又何有之有。坐忘者,不注意气与神,亦不注意文字,将一切丢开。连自己也忘掉,这才是坐忘。
坐忘后,自能超脱于「有形」和「后天的樊笼」之外,有形的世界为幻,凡是在幻中追求者,终不免沉没,沉没就是自戕,坠入地狱而不省悟也。无欲者,坐忘也。有欲者,声色之角逐也。声色足以乱性,性乱则迷,迷则失真,无欲有欲之别,何啻天壤,修道者,应自知有所抉择也。
六、解脱
坐忘何以能解脱生死?因「本无生无死」,又何解脱之可言;人之所以有生死者,原困于「有」中,及达至「无」的境界,生死两灭,自不需解脱也。修道者所求之解脱,非长生不老之丹,乃彻底摧毁这个有形的世界。或曰打破这个有形的「身」。最希望「无身」,无身者非真无身也。特由假身再返真身,真身自无生死矣。
人原是幻,生死者亦幻也,又何得有身?人之所以有身者,原受感官的约束。感官之所以起者,在气之动耳。苟气不动,则万象俱寂也。
今为众生设教,使其于生活中,觉悟大道,既已悟道,便无生死也。谁为之迷?「自迷」之耳。倘不自迷,则立刻解脱。万变不动于心,岂仅解脱生死而已乎。
第九章 何谓修道
「道」的本身,是看不见的,听不到的,也摸不着的,而确是先天地生,为万有的主宰。因道是最高的、无所不能的。「道」如同江河之水,源源滚滚,日夜流动而不停止,宇宙一切变化,都是「道」的表现。宇宙的本体便是「道」。一切由「道」而生,道先天地生,没有天地之先已有「道」。
道是宇宙万有的母体。道成人身,人身又返于道,所以,人若修道,得「道」升天,便是神,不会再像肉体的人。「道」是万有的主宰,修道即信仰宇宙的主宰,人人能修道,则可返本还原而升天。所以,人人当志于道,须要修道,因为人,如果能进入天道,求什么就能得到什么,有罪也可以免了。进入「天道」,便是「天人一体」,也是「天人合一」,是故,「道」为天下之贵,天下母也。
然则,「道」要怎样修呢?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。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,可离开便不是道。生活就是「道」,把日常生活做好,就是修道。生活很复杂,不完全是善的,也有很坏的地方,所以必须谨慎,必须在看不见,听不到的地方下功夫,这是说罪恶之来,都是从细微变来的,修道者,一定要对于许多细微处,加以小心,不要被魔鬼攒进来。
修道,须要实践「道」。道有德,就是道德,怎样讲呢?「道」是看不见的,但是至公至正的。而「德」是「道」的表现于外的,所以说︰凡大德是出自道。道德本是一个,道不可见,而德可见,所以修道就是修德。
什么叫德呢?「礼义廉耻」是德,「孝悌忠信」也是德。须要实践,空口说话是不会修德的。要想求道,以期生命的长存,高升于天,必要实践「道德」。持斋清口,减少杀孽,烧香念经,多行善事,都是自修之道,但必须身体力行,多立功德,宣扬正道,才是修道。修一分德,即进一分道,一定要有最大的德行,才能进于道,所以修德也就是修道也。
修道者,必须修「内圣」与「外王」。兹将内圣、外王,分别阐述于后。
「内圣」在克己,将自己先克制的很清洁,而无半点私欲,私是我执,欲是物执,能物我两忘。而后才可「见素抱朴」。当从致良知用功夫,良知本是人之原有,惜为物欲所蒙蔽,只要去掉私欲,则良知自然出现,即所谓「尽性」也。良知即性,复其本来的性,即致良知也。所以,意诚、心正、身修、即内圣之道,亦即修内果也。
「外王」在救世,牺牲自己的利益,以帮助别人。则兼爱之精神也。外王进道,原因在「起良能」。良能为宇宙的动能,此种动能,至大至刚,弥漫于宇宙之间,即浩然之正气也。凡是牺牲自己利益,而帮助他人,其良能必有所发挥。其牺牲愈大,良能的发挥亦必愈大。浅言之,亦即布施济困,乐助等之造功德,亦即造外功也。
良知良能,原是一体,静曰良知,动曰良能,修道者须静动双修,即内圣外王兼顾也。是故,「窒欲」为修道第一步功夫,欲净则可现出良知。欲之来,起于物,故修道者,必须无贪欲之心,即可远物也。亦即内圣之工夫。行功了愿,布施财物,即外王之工夫也。
今特引述五千年前,黄帝访道的一个例证,以开悟修道的诸子:
修道如种田
昔时,轩辕黄帝,平定天下,举行封禅大典。所谓封禅,就是封泰山以祭天,禅梁父山以祭地,就是祭天祭地的大典。有丰功伟业的皇帝,才能举行「封禅」。
当时泰山有一位修道之士,不详其姓名,但修道的境界,很是高深。他的修道方法,完全为入世的,很合乎一般人的需要,黄帝早知其人。黄帝举行封禅大典完毕后,即访这位修道士,却遍访而不得,遂下山西归。
在归途中,一日的中午,黄帝在路旁的树荫下休息,随从的军马很盛,一般民众多不敢接近,惟独有一白发老者,在田中除草如旧,头也不抬,眼也不睁,彷佛不知有大队军马经过,更不知黄帝驻跸。护卫的士兵,为了保护黄帝的安全,在驻跸的四围,不免要清理闲杂人。黄帝战榆罔、诛蚩尤,自有许多人心存仇恨,不能不防万一。对于种田的老农,自须驱之远去,老农毫不在意,漫为不理,兵士多无礼貌,拟强迫他离开。
老农曰︰「各处访我,今我在此地,反要驱我远去,奇怪的很。」老农遂荷锄,缓缓而去。士兵知黄帝访道,立刻将这位老农的话,传达给风后。风后马上追赶老农,因走的不远,很快的赶上。风后曰:「老先生,士兵失礼,多请原谅,我帝访君很久,今已遇老先生,可否与我帝一晤?」老农立住脚,笑一笑︰「我知道黄帝访我,我不忍他失望而去,所以今天来此相迎。」
风后很感激老农的意思,遂相偕,至驻跸的所在。斯时早已有人报告黄帝,黄帝正准备亲迎,适风后偕老农已至,帝便亲迎于帐外。
「士兵无礼,多请原谅。」帝向老农道歉。「荣辱无动于衷,一般之礼仪,何足介意。」老农也很客气。「寡人虽有天下,而好道,此次封禅,遍访天下有道之士,藉开茅塞,愿先生教之。」黄帝避席很恭敬的请教。
老农︰「我听说帝前年,曾不远千里,登嶝峒山,访问广成子,广成子是得道之士。想广成老仙,一定有宝贵的意见。本人乡野之人,日以种田为生,实在不明什么道?」
帝再拜曰︰「广成老仙讲养生,以抱神为第一要义。先生乃东方得道之士,久闻大名,必有更高的指示。」
老农︰「修道不是专为自己的得救,乃是在救世,帝居元首地位,既然济人民于水火,如能再建立万世的道统,功德更无量。本人乡野的农夫,力弱德薄,且时代转变,人心浇漓,更非一人之力,所可挽救的,愿我帝发最大愿心,救万世的苍生为幸。」
帝曰︰「榆罔时天下荼毒,蚩尤为虐更甚,赖天之助,得以平定,今天下无事,人民各安其生,我有志于道,愿为后世留一修道的规范,而久不得其妙要,请先生不吝珠玑,详示修道的方法。」
老农避席一揖︰「修道如种田,本人是农夫,从种田而悟道,敢不奉告明王。」帝亦避席再拜。(古人席地而坐,避席者,起立,表示恭敬之意。)
老农︰「种田须要分几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『整理土地』,先将选择妥的土地加以整理、除草、翻土,使其整整齐齐,一根野草都没有。修道第一步,也当如此。心田当是一块肥沃地,不可浅薄,这是最重要的,把心里的私欲除掉,有一点私欲,都是阻碍,私欲就是魔鬼,不可亲近。要把旧日的一切不好的习惯洗掉,把新的精神振刷起来,才有进益。」
帝问︰「何以知是肥沃的心田?为什么要肥田?」
老农︰「心田的根基要厚,厚则根可深入,不易拔脱。有的土中多沙砾,好比心多杂念,自然不会多有收获。深厚乃可载大道,浅薄只能小成。」
帝曰︰「为什么一般人,不知注意深厚的心田?」
老农︰「一般人求速成,所见的很少。修道必用实功,不能存徼幸心理。世上外道甚多,其说,容易动人。大道平夷,一般人多不注意耳。」
帝曰︰「请问种田第二段功夫是什么?」
老农︰「种田第二段功夫『选种籽』。选一粒最好的种籽,下在土里,将来才能有好的收获。」
帝曰︰「修道的种籽是什么?」
老农︰「所谓修道的种籽,就是信什么道?世上道派很多,究意以什么道为正道,这是十分重要的。」
帝曰︰「今流行很多道派,有出世者,有入世者,有习内功者,亦有习外功者,五光十彩,令人不知所从。」
老农︰「因大道之关闭,已数千年,法门不免复杂。但真道不二,要从生活方面进修。生活的德行,即是人道的表现,故修德即修道,修道不能用什么法术。凡是用法术的,最后不免走到旁门左道。」
帝曰︰「果如先生所言,则修道也很容易,是成神也不难了。」
老农︰「骤听来,是很容易,但实际做到,亦非易事。譬如,以信论之,想要做得好,又多么困难。真信则坚定不移,信其为山,则是山,信其为水,则是水,信决定一切。只此一个字,即可得道,圣人教人均是从生活入手,生活即是道,离开生活,便无真道。」
帝曰︰「许多坏人,生活腐败,也是道的表现吗?」
老农︰「腐败的生活,那是罪恶,也是魔鬼,已经不是生活。生活是养人的,罪恶是害人的,所以称谓魔鬼。」
帝曰︰「宇宙万有,既然同出于道,为何又生出罪恶?」
老农︰「在后天的变化中,全凭阴阳的变化,阴则浊重,阳则清轻。浊重者则流为罪恶,清轻者则升为和善。宇宙的变化,不外消长盈虚,一起一伏。宇宙的本体,寂静不动,无善无恶。后天的运行,见于阴阳,始有善恶之分。魔鬼是由后天的习染中产生的。好似榨豆油者,不能无豆粕,所以善恶是对立的。有善就有恶,善恶也是相随的」
帝曰︰「魔鬼永远也去不掉吗?」
老农︰「阴阳世界,不免有对立现象,除非达于混元境界,否则,善恶是永不能分离的。如能增加善果,则魔鬼自可减少。」
帝曰︰「道既造生,又为何造死?使人不免生离死别的悲哀?」
老农︰「生无所从来,死也无所从去,整个宇宙不生不灭。所谓生死者,祇是消长的现象,死为新生的转变,非真有死,又何必悲哀。」
帝曰︰「选择一粒种籽,也不容易,须有圣人出来引迷津,否则,又向何处选种籽?」
老农︰「祇要把握住生活规范,不走入迷途,则离道不远。」
帝曰︰「请问种田第三阶段。」
老农︰「种田的第三阶段是『灌溉』,不灌溉则种籽枯死了,修道必须要灌溉。」
帝曰︰「什么是修道的灌溉?」
老农︰「每人都有向道的心,其向道的心,便是种籽的萌芽,惜不知灌溉,而多枯死土中。修道的灌溉,则是通灵,宗教多用祈祷方式,每日早晚都应当有祈祷。祈祷好似甘露,一次祈祷,即一次甘露的降下。」
帝曰︰「敢问种田的第四段功夫?」
老农︰「种田的第四段在『培土』,修道也须要培土。如不培土,则根脱于外,易于动摇。读经,听道,反省,均是培养功夫。培养至为重要,修道者多矣。而鲜有其成效,都是由于不知培养。时时培养之,才能滋长。许多修道之士一时兴高彩烈,而转瞬消沉下去,冷如冰霜,这样子,又焉能有成。」
帝曰︰「开花结果是最后的希望,修道在升天,不从生活上修养,又焉能升天?」
老农︰「所谓升天者,即升化,升化分多种。〈一〉随缘升化。〈二〉脱体升化。〈三〉本相升化。〈四〉幻化升化。这四种升化道理是︰
「随缘升化」-修道者明白生死之道理,知道我从何来,将来归到何处。并且把握住自己的心灵,死生不过是变化中的一个阶段而已。到如此的境界,便可随缘升化。
「脱体升化」-如秋蝉脱壳,说死即死,其来去自如,所谓无疾而终。
「本相升化」-是带肉体而去。即白日飞升。这是比较困难的,但其成功,飞升亦易事也。
「幻化升化」-是变另外一种形相而升化,如变为鸟或变龙虎。也都是升化的一种妙法。
帝曰︰「如何能做到升化?其方法如何?」
老农︰「升化无方法,如有方法便是方术。离正道远矣。人从虚无中来,自然再返于虚无,万相均是幻化,世人认假成真,以致走入迷途。」
帝曰︰「怎样才能跳出迷途?」
老农︰「知其为迷途,则不迷矣,世人受肉体的影响很大,一时不能自拔耳,肉体不可缺,但人不可过份爱惜,如过份爱惜,则必坠落于爱情中,一落爱情,便有执着,不克升化了。」
帝曰︰「寡人闻道很多,从人道而进入天道,当以先生为第一次指示。寡人因有国事牵累,不能久留于外,今日听先生的话,顿开茅塞。先生诚为东方的圣人,封先生为东华君。」
按:老农受封为东华君,即东华帝君木公也。修道如
种田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祇要耕耘,自有收
获。开花结果,乃自然的变化,不可强其所为。
按:东华君,古仙也,其说教,从平淡入手,诚有其
高见。愿世之修道者,应详为研味之。
第十章 生命
人之生命,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?生命是由天降临的,故曰︰「天命」。天命是属于灵体的,所谓灵体者,是很微妙的,所以,又称曰︰「灵明」,灵是光明的,烛照隐微,无所隔阂。所以,欲求生命之灵明,必须修「天道」。
天赋人人的生命是平等的,没有厚薄之分,其成就之不同的原因,是在「修持」有别的缘故。生命的价值,完全看个人的修持,善于修持,则其生命价值高超。如不能修持,则将生命弃如粪土。
人之生命,均有灵明,只因其修持之能量不同耳,若能修持其生命,达到「升化」的境界,便是达到「天人合一」。所谓合一者,即生命力充塞于宇宙,宇宙间有一种最基本的东西,弥漫宇宙,为生天生地的原素,称之曰「道」,人若果能修至升化,则可成道与天地相通。
然则,人之生命,要怎样修持,才能达到「灵明」的地步呢?先当使你的心纯洁,心已纯洁。就好似揭开帏幕,自然可以内外相通。祇要「道」进来住在你的心里,你的生命,自然永久光明。所以,凡有生命的人,必须修道。怎样才能使人心纯洁呢?纯洁不是空口说的,必须恪遵下列六纯道︰
一、纯念-诚意正心,泯除邪恶的念头。
二、纯行-行为清洁,泯除邪僻的行为。
三、纯信-信仰专一,泯除复杂的思想。
四、纯志-志向坚定,泯除不正的志趣。
五、纯业-精进事业,泯除魔力的诱惑。
六、纯守-抱神以静,泯除纷杂的困扰。
果能恪遵六纯,自然纯洁,道即降临了。「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」,谁是善的,「道」即与他接近。在道的眼光里,没有富贵,也没有贫贱,只有善恶。善则赏之,恶则罚之。修道者,必须相信这个道理,这就是「天道」,丝毫不爽。
怎样才知道「道」住在你心中呢?当道住在你心里时,你的精神是非常焕发的,你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,你的志趣是非常高超的,你的信仰是非常坚定的。
世上有两条路:一条是生路,这条生路,是走向永生之家的。不过,这条路很狭窄,也很崎岖,可是必有柳暗花明之时;一条是死路,这条路是走向灭亡的。但是极其广大,且平坦快乐,最后是黑暗,永远痛苦。
一般人都喜欢走宽路,从表面看是快乐的,所以人人都愿走。修道之士是走窄路的,从表面看,生活很不自由,很困苦的,可是生命是无限大的。肉体的快乐,多属魔鬼的,令人死亡。诸子若明白生死的道路,则应下决心修道了。
人之生命,要怎样修,才能进道呢?人有精、气、神、三宝、与生命实为一物。应从此三宝而修,若能修至蓄精、养气、定神之境界,则智慧宏开,能辨是非,精神饱满,身体健康。自然可以进道也。
盖精为人身之至宝,修道之原液,人若不知蓄精,精失则身体衰弱,精神散乱,道怎能修成乎?气亦人身之至宝,人无气则亡,所谓,三寸气在则可长生也。若明理之人,都不敢多言以伤气,在夜间卧睡时,不敢口开以漏气,而善养浩然之气也。神亦人身之至宝,神定则不散乱,神能驭气,就不会六神无主也。
精、气、神,修得饱满而无欲念,则可「通玄」,玄者天人一体之总名称也。通玄只有一个「定」字。就是「知止而后有定」,「致虚极,守静笃」的功夫。也就是「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也。」
第十一章 通玄之道
修道者第一先要认识「通玄」。通是什么?明白四达,四达者无所不达,即无所不通。玄是什么?玄者幽远也。玄之又玄,推求到极处,便是众妙之门。众妙之门,即是天地根,换言之,就是「天道」。通玄二字是修道最高的目的。修道之士,达到这个境界,便可成道。
但,修通玄之道,障碍太多,须打破障碍,方能通玄。有下列之障碍︰
一、我障-去不掉我字,这是一个大障碍。人之私心,在有我。一定要无我,而后才可自然,否则,终有所固,有所固,即有所执,所谓固执也。
二、物障-物者相也。一落于相,便失之于着,着即不能自然,不能自然,则为物所累,失去本性矣。
三、知障-金玉难捐,土石易舍,此乃人之心理。学道之士,遇微言妙行,慎勿执之,是可为而不可执,腹心之疾,无药可疗也。切勿得鱼忘筌,故修道者,不可执着。一经执着,则不可化矣。
打破我、物、知三障,也非易事,但也不是不可能,须依「静」、「动」两种方法下功夫。
「静」-人在激动中,便是罪恶之渊薮,一切烦恼罪过,都是在慌乱中生出来的。魔鬼之进入人心,也是在动乱中渗入的。所以必须要静。静中才有智慧,静后则清,清则一尘不染。人之私欲也是在纷扰中来的,倘能至静,私欲自也不起。
「动」-静不是槁木死灰,静中有动,动而后有生命。生命是「能」。
「能」即是「力」。有此力,而后宇宙才能动,否则,便是灭亡。修道不免遇魔,斩魔当用动力,不是一般和平功夫可能胜任者。
所以,「静功」在「致良知」,亦即明明德。「动功」在「启良能」。良能现,则浩然之气,充塞宇宙间。此天人合一最大的要求,亦即通玄之道也。
修道在通达无碍,如何能通?在升化。其所以能化者,在打破障碍。世人今日受尽八戒束缚。八戒者︰「色、酒、利、名、怒、惧、乐、欲。」难得打破,真我隐于欲中,不得光明。故,修道者在少私寡欲,物我双遗,则拨云雾而见青天,万里碧空,光风霁月。即可达「通玄」之境界,通玄微妙者,乃最高之升化也。
然而「通玄」之道,祇有一个「定」字,定而后能「静」,静而后能「安」,安而后能「虑」,虑而后能「得」。是故,痛下苦心,以修「定」功,不但,可清除障碍,亦可打破「八戒」,不被八戒所束缚,而清心寡欲,真我可浮现而得光明,自能「通玄」也。
凡有意修天道者,必先减少私欲,使己日进于光明。也必须反省自己过错,并应忏悔,这就是精进的功夫。然后修「定」功,以至于「通玄」。
兹引述一例证︰修「定」功,以打破「八戒」获得「通玄」之故事,以悟修道者。
§ 修定功勘破八戒,八圣终能得通玄 §
昔时黄帝西游,登昆仑山,达于玄圃。玄圃者,为古代仙人聚会之所。远在黄帝之前,时有仙人聚于此处。黄帝特访玄圃,藉觅古仙修道的圣迹。
玄圃在昆仑山云霞峰,此为最高峰,攀登不易。仙人之往来也乘云,飞行空中,自无险阻。黄帝斯时尚未得道,其登山也不无困难。不过,因其是天子,一国之元首,开山通道,虽费时日,亦可通达。
玄圃非有楼台殿阁,其所奇者,在诸峰之中间,有一广大之平台,约有二里许之平方,四外峰峦环抱,苍松翠柏,葱郁扶疏。各种佳禽,飞鸣上下。平台上浅草如茵,在平台之北端,生一高昂之大树,其苍老不知生几万年矣!除此则无所有。
黄帝瞻望良久,顾伯常曰︰「此神仙所聚之处也。」
伯常问曰︰「果如斯?则仙人何所乐也?」
帝曰︰「人间之所谓乐,均属幻境。指地可起百
层之楼。仙乐丽伎,意之所至,则随想随至,均是幻景耳。至于仙人则不饮不食,御风而行,又何所待于人世之乐。」黄帝静默沉思,黄帝走到巨木的前面,不禁为之惊愕。「此生命之神树也,何以坠落人间?」
伯常问︰「生命神树有什么作用?」
「我告诉你,生命神树的作用。」帝绕树走一匝,至为欣慰。以一皮垫子放在地上,帝就坐,八圣围绕着亦坐下。帝遂以至为愉快的心情,解说神树的道理。
「此神树即生命树,永永远远不死,天地开辟之初,撒下种籽即生命树,开五色鲜花,结五色生命果,凡是吃到生命果的,便永远不死。
风后问曰:「此生命树多少年开一次花?」
帝曰︰「五百年开一次花,亦即五百年结一次果。」
风后曰︰「我们今天来的不巧,未逢其结果时。」八圣不禁感叹。
帝曰︰「曾闻古仙云,生命树可以随时开花,不必感叹!」
八圣为之欣喜若狂,拜请黄帝,使生命树开花结果,每人可以吃一粒生命果,可永远不死。
帝曰︰「生命神树为五百年开一次花,所以世界上五百年必有王者兴,这位王者便是吃到生命果的。为什么也可随时开花?这须要说明。」
风后急于要知道这个说明,问曰︰「请帝详为指示。」
帝曰︰「生命果,人人愿吃,可惜不能遵守生命的八戒。」
风后曰︰「我们无论什么戒,都愿遵守,祇要能吃到生命果。」
帝曰︰「 第一戒色,第二戒酒,第三戒利,第四戒名,第五戒怒,第六戒惧,第七戒乐,第八戒欲」。
如果能打破八戒,则可吃到生命果。
八圣俱言︰「绝对遵守八戒,请帝叫生命树开花。」
帝曰︰「说话容易,恐怕你们八人做不到,我们还是快一点回去吧!」
既然已经看到生命树,又焉能愿意回去,再三恳求帝显威灵,吃到生命果。
帝曰︰「你们愿心,我很同情,但生命树的开花,不是任何人可转移者,必须受八戒,姑一试之。」命八圣坐下,试一试八戒如何?
一、玄圃平地起楼阁,美女如云,翩翩歌舞,八圣受戒未动。
二、忽现精肴美酒,饥腹辘辘,有动酒戒者。
三、在亭台之上,金银财宝堆积累累,八圣未动心。
四、另一环境,一大官高居宝座,享受万民欢呼,极尽荣誉,八圣也未动心。
五、正在游玩之际,忽有一人向八圣漫骂,污辱备至,八圣不忍,为之理论,动五戒。
六、玄圃之南,有一南天门,仅可立人一足,下临万丈深渊,经过此地而不惧者,才可登山,八圣祇过去三人,五人未敢过。
七、又一新境界,楼阁均是金银筑成,玛瑙铺地,美妙的音乐,妩曼的舞蹈,诚为仙地,八圣本来有宿根,未为所动。
八、至一深山,万籁无声,八圣端坐,不无杂念浮起,好似大海中的波纹,时起时伏,第八戒破矣。
帝曰︰「略一试之,即破戒。」守八戒也不是容易的。八圣不能吃到生命果。但已见到生命树,又焉能轻易放过。要求帝暂留于玄圃,加紧修持,必须达到坚守八戒而后已。
帝悯八圣的诚心,遂允暂留,叫八圣修「通玄」大法。「芒芒昧昧,因天之威,与玄通气。」这是黄帝训八圣,修「定」功以「通玄」之奥义。
大道混元,所以称芒芒昧昧。天者,原为人事之显化也。由人事而通天,再通玄。玄者,天人一体之总名也。玄牝也是宇宙开辟之老祖,故曰︰「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。」即黄帝所称之「通玄」。通玄大法,祇有一个「定」字。
八圣留于玄圃,痛下定功,八天而成功。再试之完全不动心。生命树立刻开花,五彩缤纷,果实累累,黄帝摘生命果,分给八圣,八圣遂得长生久视之道。很快乐的下玄圃,东归。
生命树长于玄圃,不可得而至,五百年开一次花,又不是每人可吃得到的,是生命果难求矣!
每人有一株生命树,生在你的心里,祇要守八戒「色、酒、利、名、怒、惧、乐、欲。」则可通玄,生命树自然开花结果的。天道便是生命树,凡是归依天道的,都能永永远远不死。
第十二章 心性
何谓心?心是变化的枢机。心的本身,原是一无所有。常无欲,以观其妙,此「妙」字,即变化的枢机,亦即心也。心无方所,既不在内,也不在外,只是变化的一个枢机。
枢机是变化之所出,而非变化,故心是所以生,而非所生。故称之曰「妙」。宇宙在无穷的变化中,此变化均生于心。而心又无形体,无方所。如指出心之形体,或指出心的方所,便不成为心矣。心乃由天而降,故称之曰︰「天心」。
何谓性?「天命之谓性」,性为万有之本。性是由无极自然而来的,自然为混元的景象,这个混元的景象,即太易,为真空的宇宙。在这真空中,慢慢开始运动,遂产生第一粒种籽,即「原灵之性」。第一粒种籽,原为无极,即是「道」。既由天而降,故称之曰︰「天道」。
既称之曰「道」,又何以称之曰「性」?性为无极之静态,命为无极之动态,其实「一」也。言性,命自在其中。言命,性自在其中,性命不可分。性命是宇宙的基本,也是人生的要道。
所以,天道之最高修养在心性。性为原灵之本体,未动之初。心为枢机,将动之际。枢机之发动在性,性之流露在心,心性总绾人生,可知其重要也。
然则,修养天道的心性之道,应如何?大别之可分为「先天」与「后天」二类。
后天:拜神,劝善规过。
先天:修养心性,希望达于最高的境界。即是修「内圣」与「外王」也。所以,「心性」是修天道最高之工夫。
一念之善,即是「正心」。全心之正,即是「尽性」。有一个善念,就是正心,这是多么容易。
善就是天堂,一念之善,即升天堂。
恶就是地狱,一念之恶,即坠地狱。
所注意者是「全心之正」,心无时无刻不正,果如此则尽性也。只要从善念下功夫,一日一善念,二日二善念。久之自然达到全心之正,亦即心无不善,即尽性也。此乃修「天道」入圣超凡之捷径也。
欲求尽性,必从正心入手。盖以心之正,或不正,人人可以自求,下手容易耳。心性原是一体,性之动为心,心之正归性也。
修心性,确实容易,其方法如下︰
一、慎 独-戒慎乎所不睹,恐惧乎所不闻,正心之道,首重慎独。心之动,原为人所不可见,所不可闻。显现者,心之动也。动则感应,丝毫不爽。一件行为,看来似很复杂,实为无数之「心动」集合而已。
二、塞其兑-兑为欲根,视、听、嗅、味、触、性、法。所谓塞者,使其不放纵耳。此七根为人生之需要,求其适中,不失其正可也。
三、闭其门-欲之经过,有其门径︰耳、目、口、鼻、身、色、意、此为七门。七门当有其用途,不可偏废。但欲念经此七门而入,故不可不闭之。闭非弃而不用。是闭其邪恶者,行其善良者也。
是故,性为天命之所由来,为宇宙之本。修天道者,在「原始要终」,即返其本也。性功既成,返于道也。既归于道,则是天人合一,宇宙在握,所谓执大象也。心原是由性海中产生的一种波纹,心性为一体。万化生于心,此为宇宙变化的枢机,性为体,心为用,体用兼备,始为修道之结果,故修天道之工夫在于心性。
第十三章 道之贵
道是先天地生的,没有天地之前,已经有了道。道是不生不灭,万古长存。永远运动,永不止息。便是万物所从出处,为万物之主宰,可以为天下母也。所以,「道之贵」,由此而可以知也。
孔子曾形容「道之贵」而言曰︰「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」是孔子形容「道之贵」,但并不是朝闻道,晚间就死了。如果朝闻道,到晚间即死,尚有谁敢再闻道?
什么叫道?彷佛是很玄妙的,其实,所谓「道」者,就是宇宙人生的道理,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就是得道了。世人皆认为得道不是如此简单,还有很神秘,所谓神秘者,是有许多问题不懂,一旦懂了,也就没有神秘了。
「人生为什么活着?穿衣吗?吃饭吗?」人之衣食是维持生活的,但人绝对不是为衣食活着的。究竟为什么而活的?这就是为「道」而活,所以,世人一定要「闻道」。其所以要「闻道」者,最大的关系是「人生是在外面流浪,人人必须回家」。
何处是我家?人人究竟要回到那里呢?所以,闻道者,在得一归宿,不然的话,永远是流浪,永远没有家,不是太苦了吗?那么最后归到何处?即「归真反朴」,返回无极之天堂,生我原灵之家,如不闻道?将安归乎。如果我闻道,便明白我的身份,也明白一切变化之由来,则万化不动于中,此即「道之贵」也。
然则,「道」是什么?孔子曰︰「吾道一以贯之」。这个「一」字是什么?一即道,道先天地生,未有天地之前,已有道。万有从「一」而来,最后又归于「一」,由何处来?最后必返于何处?宇宙万象看来是很复杂,实在很简单。须知,「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凝,神得一以灵。」由此可知「一」即是道之可贵也。
孔子曰︰「吾道一以贯之」。孔门弟子不知其意,来问曾子,曾子曰︰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。忠、恕二字,中心为忠,如心为恕。中心者,正心也。祛除私欲,复其光明之本体。如心者、从心也,即放心,放其心,以达于自然。万化生于心,把握住心,这就是一贯之道也。
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基本功夫,以正心为最重要。正心者,不动心也,心不动则大定,定中自可复性。如心者从心也,从心者,从心所欲。物我两忘,达到自然境界。由正心至从心,以说明养心的功夫,亦即一贯之道。用「心」以贯之,一贯者「心」也。
心是万化的枢机,宇宙的变化,都是由心而生的。心不是本体,祇是变化的一种枢机,如能把握住这种枢机,也就是把握住变化。所以心是修道的重要课目。
根据以上的解释,世人可略知「朝闻道,夕死可矣」的大义,亦可知「道之可贵」。应如何闻道?应如何养正这颗心?这就是要看修道者,是否有恒心与毅力的功夫了。
「闻道」即明道。道不是什物,本是一种精神境界。闻则知之矣。人生不过几十寒暑,如白驹过隙,转瞬即逝,逝而坠入轮回,生生不已,亦极痛苦。闻道则复性,复性则明矣。可以永远不死。
闻道是一种通灵的工夫,第一必须先抛私见,才可容物。第二必须净化,而后才可一感即通。所以,若明道者,就可知「道之贵」也。
第十四章 天道之进修
天道之进修,分为六段;『止、定、静、安、虑、得』兹分别解释如下︰
第一段-「止」
修天道者,可无所止,尽量可修也。止者,即止于一也。所谓︰天下之动,贞夫一者也。孔子所云︰「吾道一以贯之」,盖宇宙最高之原理,即止于一也。世人名之曰「信仰」,其所以名之曰信仰者,乃最高之统一精神,实为最大之止处。
宇宙不停的移动,世事也纷至沓来,人处于其中,沉浮辗转,非常苦恼。所以必须有一止处,有所止,乃可应付纷扰苦恼的环境。止不是消极,止是精神之统一。知止而后能更有所为,实为修天道「止」的功夫。其进修的方法如下︰
〈一〉坚定信仰天道,信奉天道。
〈二〉恪遵修道戒律,以严肃本身之生活。
〈三〉实行抱一,绝无杂念,则精神可集中,自然止矣。
第二段-「定」
正体不动,雷霆鸣于头上而不觉。泰山崩于前而不惊。一切诱惑均不动摇,此是「定」功。定功的效果,见理明,不为邪说异词所动。有大魄力,可担当大任。即「庄敬自强,处变不惊」也。其进修方法如下︰
〈一〉注重食物卫生,多食素,以清血液。避免食荤,以免血液重浊。使生理健全,须锻炼身体,由生理以增加心理的力量。
〈二〉时刻提气,勿使下坠,则可以助长健康。
〈三〉实行专气调息,使气平和不浮,气不浮,则血液不上冲,心思自然底定。
第三段-「静」
由定而静,静如止水,水静尚可照影。人的精神止静,自可烛照万物。由静中可以生慧,更可进入感而遂通的妙境。其进修方法如下︰
〈一〉少私,私者我也,少私者忘我也。
〈二〉寡欲,欲者物也,不可受物的影响。
〈三〉实行心斋,使体合于心。
第四段-「安」
止、定、静、均不免用功夫,似由勉强而来。「安」则自然,自然即放心也。放心者,无心也。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,从心所欲即放心也。其进修方法如下︰
〈一〉任其自然,不造作,不矜式,不勉强。
〈二〉合于玄同,打破一切差别,无所区分,自是尽物之性,尽人之性。
第五段-「虑」
以上四段多属静的,到此则变为动的。修天道的最高修养,不是专注重静功,静功祇是进修的一个段落,并不是进修的目标。其进修的方法如下︰
〈一〉钩深致远,随心应化。
〈二〉探赜索隐,揭发玄机。
第六段-「得」
得者,得道也,而达天人合一的境界。天人合一者:「即宇宙在我里面,我在宇宙里面,我与宇宙是一个。日月星辰,风雨雷电,大地山河,都是属于我的,我与天地合成一个,即与天地参也。」如此即可回归故乡之极乐无极天也。
兹再解释进修天道之六段功夫与效验如下:
止-由止而形,形者立也,道形于中。
定-由定而着,著者成长也。
静-由静而明,明者光华也。
安-由安而动,顺其自然也。
虑-由虑而变,变者阴阳不测之谓也。
得-由得而化,化者超生了死也。
第十五章 见素抱扑以却魔
修道者,必须「见素抱朴」,始能修成天道。见素抱朴为除掉一切纷扰的捷径。修道者,须知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应如何解除本身的痛苦,痛苦就是魔考,这是急需的。修天道是回归极乐世界之康庄大道,但未成天道之前,如何能救我目前的痛苦,这是修道者十分迫切的事。欲解脱目前的痛苦,惟有见素抱朴,始能解脱。
兹将「见素」与「抱朴」分别阐述如下︰
素者纯白,一尘不染,毫无沾执也。见素者,所见为素;此处所讲之素,并不是真正纯白,而是一假藉之词。见素则空无所有,如虚室生白。应如何才能见素?
一、毋我-不要有我念,一有我念,便起他念,我他对立,则生私心,魔就乘隙入矣。
二、毋远-不要有远念,一有远念,便起近念,远近对立,则生空间,魔就乘隙入矣。
三、毋早-不要有早念,一有早念,便有晚念,早晚对立,则生时间,魔就乘隙入矣。
四、毋亲-不要有亲念,一有亲念,便有疏念,亲疏对立,则生爱憎,魔就乘隙入矣。
五、毋重-不要有重念,一有重念,便有轻念,重轻对立,则生纷扰,魔就乘隙入矣。
六、毋高-不要有高念,一有高念,便有下念,高下对立,则生不平,魔就乘隙入矣。
七、毋老-不要有老念,一有老念,便有少念,老少对立,则生生死,魔就乘隙入矣。
八、毋强-不要有强念,一有强念,便有弱念,强弱对立,则生争执,魔就乘隙入矣。
九、毋大-不要有大念,一有大念,便有小念,大小对立,则生计较,魔就乘隙入矣。
十、毋尊-不要有尊念,一有尊念,便有卑念,尊卑对立,则生贵贱,魔就乘隙入矣。
十一、毋是-不要有是念,一有是念,便有非念,是非对立,则生罪恶,魔就乘隙入矣。
十二、毋美-不要有美念,一有美念,便有恶念,美恶对立,则生色欲,魔就乘隙入矣。
抱朴者无欲也,如何能作到无欲?
一、毋贪-无论何事,祇要一落贪心,便是欲念。欲则障,有所隔阂不能大通,魔就乘隙而入矣。
二、毋溺-父母爱子乃是本性,但溺爱则不明,溺者无是非,陷入罪恶中,魔就乘隙入矣。
三、毋忿-忿怒即嗔,忿是坏事,容易坠入暴戾中,暴则失常,有悖于理,魔就乘隙而入矣。
四、毋喜-过喜也容易生欲,因喜之则不免迷惘,迷惘则乱真,魔就乘隙入矣。
五、毋悲-悲则沮丧,缺乏勇气,魔鬼乘隙而入,终至跌倒。
六、毋惰-惰则精神懈弛,疏于防范,百病滋生,魔就乘隙而入矣。
七、毋淫-淫为万恶之首,亟应戒之。
八、毋感-欲之由来,生理关系最大,故当注意感官,不可轻易受外感,有动于中,则魔乘隙而入矣。
以上各项是修「见素抱朴以却魔」之特效法,希修道者,应慎守而修之,则天道可成也。
盖毋者,略举差别象耳,欲除掉差别,以还我本来之素。差别愈大,则痛苦(魔考)愈大,无差别,则无争持,无争持则无痛苦,亦即可避魔考。
欲之起因不外贪、溺、忿、喜、悲、惰、淫、感。果能塞此八贼,则欲可止也。惟根绝欲念,则须「明明德」;明德既明,好比慧剑在握,一切妖魔,自然倒退。无欲即抱朴,亦即反朴也。
总而言之,修道者,应「少私寡欲」,祇要无私欲,即可进道。如何能斩断私欲?老子云︰「致虚极,守静笃」此为两把利剑。虚则无私也,静则无欲也,当一片空寂时,是什么景象?「虚室生白」,「虚者心斋也」亦即修道的最高功夫。
静与虚攸关,但也有区别;静是湛寂,欲其有,则万象林立,欲其无,则一片渺然,静中无所照,亦无所不照。前言十二毋以见素,八毋以抱朴,均修道下手的工夫。如能善为修持,久之,自有成果。更多内容,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。
第十六章 修天道应修灵
修天道者,在有一最高境界,此种境界之达成在修灵。如无修灵,则境界等于是幻想,天道亦修不成矣。
一、何谓灵
灵者天地之精气也,此「气」字并非指呼吸之气,是指一种不可形容的代名词,言其精微不测,因此称曰「灵」。
此灵气为天人相通的媒介,极为微妙。其状不可形容。细推其由来,原是由「道」之运转所产生者。道不可见,此精灵之气,自亦不可见。有时形成光,但光并不灵,光为灵的一种放射线耳,此种放射线是不能常见的,祇是偶而一现。灵之降灵,不完全是光,故称之曰「精气」。
二、灵之由来
灵不是先天而来的,先天者为「道」。道的运转产生灵,灵为道之产物。所以凡是蒙到灵的,都是有道之士。灵之降临,因人而异,盖以人之修道不同,其所得之灵自异。通灵须你自己修持,修则灵至,不修则灵不至。所以灵之由来在我自己,不必他求。灵不是求而得来的,灵是修来的。
三、灵之种类
在人世上所看到的灵,可分多种。其实灵体祇是一个,但在用的方法不同,其所表达者也各异。
〈一〉灵机-当环境困难,生死存亡之际,而生一种机智,转危为安,这「机」者灵也。灵,机二字合在一起,益知灵之微妙。
〈二〉灵明-灵有时发射为光,故称灵明。所谓智慧者,亦一种灵光,这种光明,彷佛是一块明镜,可以烛照万物,反映出各种景色。灵明是由静中产生的,所以修道在主静,此大智慧所由来也。
〈三〉灵感-宇宙一切都在感应中,宇宙为电磁场,善感则善应,恶感则恶应,丝毫不爽。甚哉感之危也。灵感者通神也,不是一般的感应。须有最大的修持,而后获得灵感。
四、如何修灵
修灵不一定要脱离社会,无论何时何地,均可修灵。修灵的步骤如下︰
〈一〉发愿-发愿者,即发最大的决心。所谓「愿」者,即对于天道下一种至诚的信仰,则精神统一。发愿后,则精神有一方向,即有一归宿也。不过,并未达到目的,祇是先建立一目标耳。必须先建立此目标,有目标而后才能迈步,朝着这个方向行进,故发愿为修灵之首要。
〈二〉受道-凡是志在修灵者,当接受「道」之真理,惟有接受真理,才能开悟。盖宇宙一切都有一个真理。
〈三〉洗心-用卦爻所讲的吉凶悔吝,以洗涤此心,即戒慎恐惧之意。修道有戒律,时刻以此洗心,以免魔鬼乘隙而入。守戒律以澄清此心,不起涟漪。自然此心光明,无所不照。
〈四〉开障-所有的过错,及不良的习惯,都是魔障。魔是一种浊气,把良知障碍,而发生一种极坏的毛病。开悟者开此浊气;当用一种力量力以破除,此种力量,修持者自念︰「天灵,地灵,天母神灵,诸魔退位,灵光灵灵。」诚心虔念,自有一种力量,这个力量可克制魔障。如有得道之士,助修持者念︰「一心在念,万灵聚掌,开关通窍,灵光灵灵。」助念者,举掌向修持者,诚心念之,自有力量。
〈五〉观妙-「无欲以观其妙」,妙者万有变化之枢机也。无欲则明,明则灵现也。当用心斋功夫。心斋分四段功夫,即抱一、专气、守神、还虚。心斋亦静功之一种。心斋之目的在明,明则通。
修灵分为五段 ,发愿为一修,受道为二修,洗心为三修,开障为四修,观妙为五修。如能按此五段进修,自有灵光降临。如影之随形,立竿见影。
清轻者上升,浊重者下降。此乃不移之论也。何以清轻,要在少私寡欲,如无修灵又何能清轻?
第十七章 修天道的路线
世人论道,意见纷纭,似盲人摸象;有云鼻长者,有云似墙者,有云长牙者,均是象,并无错误。惜所论者,祇是一斑,未见其全貌。研究天道者,必须贯通,否则,必发生窒塞,百弊丛生也。
盖「道」是无为、至诚、至善、中庸也。
无为-从道的形态而言,无为即至道。
至诚-道的功效,中庸一书,论之甚详。
至善-从道的功德说起,止于至善,即止于至道。
中庸-中者,天下之大本也,庸者用也,即道之体用也。由道的运动论之,即天道也。
中庸是一部天书。
中庸︰「自明诚谓之教,诚则明矣,明则诚矣。」所以修天道者,有三条路线,即「性」、「教」、「曲」之功夫。
性功-「穷理尽性,以至于命」,性功为修天道重要功夫。「自诚明谓之性」,即顿悟,一言而悟道,孔子之朝闻道,亦为顿悟。顿悟多为生而知之,有道根者,听一言而大悟,直接通天,自是捷便,惟不可强求。
教功-「自明诚谓之教」,用一种修养的方法,再恢复灵明。灵、明二字为道的光辉,灵明之照,即道之精进。修道的功夫,均是修明,要在少私寡欲。人性之暗澹,即是魔道,即坠入地狱。修道订有戒律,修道者应所遵循。藉此以正心修身,去掉私欲。欲净则明德现。故修道的功夫在「明」;明明德,则近于天道矣。
曲功-「其次致曲」,曲者抱一也。精神集中,念「天母至尊无极老母」,无论行止坐卧,有闲则念之,专心在念。起初声音很高,渐念渐低,以至无声,达于静止。曲功简便易行,惜世人不知抱一之应用也。
性、教、曲,三条道路,都可达到诚的境界,「诚」有六段功效;「诚则形,形则着,着则明,明则动,动则变,变则化,惟天下至诚,为能化」。
形-「进于道」,为入道之初,此形字不是有形之形。道是混元,先天地生,道不可闻,不可见,恍恍惚惚。老子称曰︰「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。」亦可知「道」之精微,所求者在用明的功夫。
着-「德润身」,为形容道之成长。道之成长,为气质之变化。气质之变,在修养之励进,则可进德修业也。
明-「含弘光大」,这是修道的重要功夫,明则洞烛隐微,辨别善恶,达于不惑的境界。
动-「为道也,屡迁,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」,道之动,是自然的运转。修道不完全用静功,也注意动功。静动是互用,这是很微妙的。
变-动而后变,变中万象杂陈,即现世之境界。「道也者,妙万物而为言者也。」从万物之变化,看到宇宙之微妙。变者,幻相也。不变者,乃是真实的。
化-由变而化,「赞天地化育,与天地同参」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,亦即升化。化者又返于道,道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,返于道,即合于主宰,这是化的境界,也是修道最高的目标。
性、教、曲,是修天道的三条大道,修道者当遵循此三条道路,作自己的规范。拳拳服膺,必能渡过苦海,达到彼岸而登极乐。不知修道者,难免走入歧途,或坠落深渊,希诸迷子,速猛醒!
第十八章 人身难得
「人身难得,东土难生」,由此可知人身之宝贵。诸迷子既然已得人身,又生在东土,岂可不惜光阴,早日向道而修乎?须知,圣佛仙神,都是由人身修成正果,而得来者,所以「天人合一」是最高的「意识型态」,「大同思想」是人生最完备的「生活方式」,果能善为发扬,善为向道而修,启发人类最高的理性,兼以完备的生活方式,才是修天道者所希望的,也就是人类最后的一个归宿。
一、人身的价值
「道大,天大,地大,人大」,人与道,天与地,并称为宇宙之四大,是「人」的地位很高。既得人身,必须修道,始能与天地同参也。
逍遥游,形容修道者,气象之高。云︰「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,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,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,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,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是鸟也,海运,则将徙于南冥,南冥者天池也。」又云︰「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。」此是以大鹏鸟,形容修道者气象之高。
所以修道者,应似大鹏鸟直上九万里之志也。「天池」是天国,达到无极天之天堂也。人身难得,今既得人身,应知人身之价值,早修天道,始不枉得人身也。
人为万物之灵,此灵乃天之赋与也。是故,人是天之子,天是人之父,故有「天子」、「天父」之称也。以天为父,人为天之子,是同一体,即可「天人合一」,从天人合一而言,则人也可修道,得道而升天也。
二、人身的过程
人自得人身而至终,有四段的过程,即「婴孩」、「少壮」、「老耄」、「死亡」。详细解释此四段过程之大意;婴孩是天真德全。少壮是血气方刚,易被物欲所攻。老耄是体衰、欲减。死亡是归其真宅。真宅者,不生不灭,永恒的境界也。
人身的过程也有四苦︰生、老、病、死。释迦当年想要逃出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的四苦,所以,出家修道,终能得道而成佛。
三、人身应厚积德
大鹏之徙南冥,须有巨风,始能雄飞。大舟须有深水,始能航行。人也须有厚德,而后修道才有大成。诚意、正心、修身,多立功德,自然积厚。须知修德,才能进于道也。
四、人身应求悬解
所谓悬解者,即解倒悬之苦也。人身既得,须修道以求悬解,欲求悬解者,须打破一切的烦恼,安时而处顺,始能自解也。人之烦恼,多是受外感而引起精神上的不安。因此修道可安定精神,打破物欲,进于精神清净愉快的境界。
第十九章 魔道
魔道是一种与正道相反的力量,所谓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此种魔道之魔力,是专门阻碍正道之进修。
大道由来平坦宽广,怎奈,民众好走小路,小路者,近乎魔道。魔道者为不正当的路,好比一个小巷子,虽然也是一条路,可是很狭小,最后就无出路,是一条死巷子,也就是一条死路。死路走不通,这就是魔道。魔道者左道也,不是中正大道。
大道是光明的,昭然于世,人人可见,人人可修。大道甚易行,为人生不可须臾离也,离者非道也。凡是隐晦黑暗的,都不是正道,就是魔道。所以,凡修道者,必须「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少私、寡欲」为主,这是光明大道,也是修道者筑基的功夫,惟有遵循此功夫而修,才能进入正道之境,否则,易坠入魔道也。
魔道不时都在引诱民众,一旦坠入魔道,则陷落地狱中。惟有善觉者,则可超然进入大道,坚志而修,就可超升天国。地狱与天国,是两个境界,一个代表黑暗「悲哀」,一个代表光明「快乐」。这两个境界,随时随地都存在着,恶与善是地狱天国的分界线。魔道之魔力,好似一片乌云,遮蔽了日月,不久乌云散开,日月重光。
人的良知-人性,纵然一时为私欲之魔力所淹没,但魔力终有消退之时,它是一种阴气的凝结,好似晨雾一样,转瞬间,旭日东升,晨雾自然消失了。每人都有良知,好似旭日,必能透过云雾大放光明。只要坚志勤修正道,终必战胜魔道,进入光明大道之境,所谓︰邪不胜正,魔终是要灭亡的。
然则,世人应走什么道路,才可避免魔力的侵害?当然要走康庄大道,遵照圣佛仙神的圣训,勤修天道,始得光明,就可避免魔力的侵害。但切不可误入歧途,坠入魔道,以致万劫不复也。
语云︰「玉不琢,不成器」,修道若无魔考,亦不能进道。修道者如玉之未琢,一旦受魔考而不退志者,则如玉之琢而成器,自可进道而成果也。
须知人世上,有一种魔力,此魔力是很大的,不过邪不侵正,祇要坚心信道而修之,自有定力,魔鬼自然要退避的。人有一种正气,其形如火,一个正人君子的火焰数丈,任何魔力都将退避的。
凡是无欲的人,其火力都是很强的。魔鬼毕竟属于阴气,纵然也有很强的力量,终是阴不胜阳。如果心不动,则一切魔力化归乌有。盖以「相」由心生,心既不动,则万相岑寂,这是修道的最高境界。
第二十章 感应与炼心
人与物的感应,人与人的感应、人与天的感应,究竟道理在甚么地方?原因是人与物为同体,天与人也是同体,宇宙万象都是同体,同体是一个,既然俱是一个本体,所以随感随通。
同体之体是什么呢?这个宇宙的本体便是「道」。一切由「道」生之,「道」先天地而生,没有天地之先,已有「道」。「道」是宇宙万有的母体,所以人人须要修道。今所著作之「天道奥义」,便是「道」的真髓。修天道者,最重要的问题是「炼心」,如能把心炼好,即可入道。
如何炼心?心猿意马,最不容易控制。要想控制「猿」与「马」,必须用绳子将猿与马之颈部套住。套住心猿意马的绳子,就是要遵守戒律,不可逾越。
并要时时刻刻的与「道」接近,念天道十六字真诠︰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」使你的精神永远聚在一起,而不分散,一切恶魔自然不能侵入,自可还你本来的面目。本来的面目是什么?就是独立自主的「真我」。
人所以犯罪,是「真我」被魔鬼所控制,所以修道最大的功夫,是驱逐魔鬼,把「道心」光大起来。
感应彷佛是一种磁电,无论多远,都可瞬即反应,所以谓之「灵感」也。善感有善应,恶感有恶应,丝毫不爽。要想避免不好的感应,应快觅一归宿,不要让魔鬼进入心里。归宿者,皈依大道,进修天道之谓也。
人类有许多毛病,譬如「眼」看鲜艳的颜色,「耳」听快乐的声音,「口」吃好的滋味,这都是私欲,由这些私欲,都可演成许多的罪恶。因为这些罪恶,慢慢的把生命包围住,以致拖入到深渊里,永远不能再见天日。什么叫深渊?深渊就是灭亡的陷坑,也就是地狱,当然要受痛苦,将永远不能再重生了。此皆没有好的「感应」与没有「炼心」所以然也。
灵感之「灵」是一种「光」,是一种看不见的光,有光则明,无光则暗。大学书上说︰「明明德」,又云︰「克明峻德」。中庸书上也讲︰「自诚明谓之性,自明诚谓之教」。明就是灵,有灵而后才能明。「道」是一大灵,其灵不时都有光明,人若能勤修天道,就可得到「道之灵性」、「灵之光明」也。灵能烛照幽暗,辨别善恶,启发智慧,从危难中,拯救世人的生命。
灵是从「道」处来的,勤修天道,就可得到灵的力量。但必须「炼心」以少私寡欲,以清洁自己的心灵。更当修至有所感应,使自己的灵光焕发,而后自能得到「道」的灵感。
然则,修至道的灵感,不是易事,非每人均可得到道之灵,一定要有至诚的修养、坚定的信心,灵才能降临,降灵之时,也就是天人感应之时。不是随时均可通灵,通灵一定在寂静之时,万念皆空,一片寂静,而后灵光彷佛是一颗星,现在眼前,光明四射,无论想什么,都会随感随应的。
凡勤炼心传「金指妙法」者,若有恒心与毅志,浸淫一久,自能得到「道之灵光」也。此皆要由感应与炼心之功夫致力也。
第二十一章 生前与死后的关系
人生数十寒暑,转眼过去,世人当怎样的渡过这一段数十年的生活呢?在人死后,离开这个世界,人的生命是否终了呢?今坚决的指示︰「生命不死」,肉体虽死,而生命可升天,永远不死的。
太上老君曰:「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,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;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」谷神者,即人的生命,生命也名之曰「玄牝」,牝是天地的根源,一切万有,都是从谷神产生的。谷神好似生命的本体,一切生命都是从祂那里来的,源源滚滚的流动,永远不息。黄帝修天道一百余年而得道,故知「生命永远不死」的道理。
所以说︰人之肉体虽已败坏,生命并未灭亡,衪是永远与天地并存的。可惜世人不知道「生命」的尊贵,也不了悟修「天道」可以超生了死。很多人在摧残他自己的生命,把自己送入地狱中,这是由于罪恶造成的,也是魔鬼的力量。
修道者当与魔鬼战争,不能使魔鬼在心里立足,更不能让魔鬼放纵恣肆。不过这场战争也不简单,修道者自己的力量能否战胜魔鬼,须要凭其恒心与毅志了。
修道为求「超生了死」,故必须了悟「生前与死后的关系」,特阐述人之生前与死后关系如何?以开悟诸迷子。更多内容,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。
一、生前好贪者,死后必受贪火的烧炼。
生前多有贪心,贪之起,由于内心火之燃烧,凡是火盛的,都有贪心。所以,生前犯贪者,死后必受火的烧炼,此火即生前的贪火也。
二、生前好怒者,死后必遭暴力之压力。
怒者气盛,自不免凌人。所以,死后将遭暴力之压力。此种暴力就是魔鬼。所谓魔鬼者,实为其生前「怒」的反应。是故,世人必须戒「嗔」,盖「嗔」之结果,是魔鬼的纠缠。
三、生前好淫者,死后必受女鬼的侵扰。奸他人之女者为淫,其结果,死后多病,受女鬼的侵扰。再来世时,将为鳏夫。
四、生前好争者,死后必被恶鬼所斗争。
好与人争夺者,死后必被恶鬼所斗争,这就是必然的反应。
有感自然有应,如同回音,丝毫不爽。生前的所为,死后亲受,这是感应的道理也。
五、生前好财者,死后成饿鬼。
生前好财,视财如命者,死后必为饿鬼,饥寒交迫,永远沉沦在贫困艰苦的途中。
六、生前好私者,死后都要补偿出来。
凡是好自私的,许多事不公平,死后遭审判,将许多自私,都要补偿出来,并且还要加倍的赔偿。
七、生前好妄者,死后遭割舌头之苦。
说谎话为妄,说谎话即是骗人、骗人者死后割舌头,因为罪起于舌头,当然受到处罚。
八、生前好迷者,死后坠入迷魂河。
凡是生前迷迷糊糊的,不明事理,不知是非,死后将坠入迷魂河里,永远不清醒。世人须知死后的问题与生前有密切的关系。所以,在生前,必须保持下列三种态度,庶免死后,多受苦楚也。
一、为人必须清明。
清明者,清醒明白也,不浑浑噩噩的生活着。对于人生有很深刻的认识,不为名利所混淆,不为物欲所困惑。
二、为人必须和平。
遇事不可争持,对人要谦恭,在世一日要和平一日,以养成慈祥之心地。
三、为人必须快乐。
人生短暂,不可多悲愁,一有悲愁,便有郁结,则沦为魔道。今所说的快乐,不是征逐于声色,而是一种自然陶冶心情的快乐。
果能生前清明、和平、快乐,则死后可免除许多苦恼,这是非常重要的,希世人应多注意。为了死后,铺平一条大道,在生前一定要多立功德,今日的功德,就是为来日的准备。准备的好,自然多享幸福。
其功德分为下列四种︰
一、供品大,功德小。
某人捐献虽多,而别有用意,其心不诚,凡是不诚者,功德小也。
二、供品小,功德大。
某人甚贫,奉献一文钱,已倾其所有,所以,功德最大也。
三、供品小,功德小。
某人本不愿立功德,而勉强捐献。供品小,自然功德亦小也。
四、供品大,功德大。
某人愿意奉献,心亦诚恳,供品大,功德自然亦大也。
然则,奉献要看自己的力量,不必勉强,主要在心诚,不诚无物,所谓︰「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」,善与不善,是两条道路,世人当选择一条路行走,不可再敷衍。人生不过数十寒暑,不知何时离开这个世界?如果不早作准备,一旦劫数到来,悔之晚矣!
第二十二章 天道有五德
修道就是修德,这是一个基本思想。而德是什么呢?从祂的内涵说,可分为「明德」、「公德」、「下德」三种。从祂的外延说,则分为五种。
道德经云: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。修之于家,其德乃余。修之于乡,其德乃长。修之于国,其德乃丰。
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普。
由身而修及天下,则可「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」此乃天道之真髓也。兹将修天道之五德,分别阐述如下︰
一、德真──
「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。」修德一定要从身体上修养,这个德乃是真实的。修之于身,并不是炼丹之谓也,是「无为」之谓也。无为而无不为也。唱道正言︰「上士学道,修之于身,中士学道,索之于言,下士学道,求之于术,学者多,而成者少,盖以道在迩,而求诸远也。」是故,孔子云︰「道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。」不可须臾离者生活也,离开生活,便无真道。所以,在日常生活中,必须遵德而行也。
二、德余──
「修之于家,其德乃余。」修道者,非独善其身也,应再扩大之,由身推及一家。由我自己推及一家,其德乃有余;余者充余也,有所余,盖不尽也。将德扩大至一家,数十户,或数百户。沾德之恩泽,与一身之德不同;一身之德,好似一个点,扩至一家,则是增大一个面。这个德,比一身之德,大了若干倍,所以称余。德是开拓的,仅仅一身修德,其光甚小,不足以达于大道。道是无所不在的,德亦应普及,此乃上德也。
三、德长──
「修之于乡,其德乃长。」一乡较一家为广,其德乃长久。余之本意,祇是略有所多耳。长之字义,则是有久远「不灭」的意思。修德而成道果,有下列等级之差;「修三百公德者,可成人仙。修八百公德者,可成地仙。修一千二百公德者,可成天仙。」总之,修德愈多,则升化愈高,此乃不移之理。故云︰「德感天地」者也。
四、德丰──
「修之于国,其德乃丰。」丰是丰满之意,一国人民之众,疆土之广,如能施以恩泽,则德丰矣。治国平天下在立德,应以修德为出发点,则其境界极高。所以,修道之目的在无为;「无为而无不为」。修德是为民服务,服务愈大,则所修之德亦愈大。
五、德普──
「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普」普者,普遍也。则浩然之气,充塞于宇宙之间,希望从政的人,都以修德为本,不必以功名富贵为目的。功名是暂时的,转眼过去,如同一场黄梁之梦。「孔德之容,为道是从。」德即道,修德即修道。道不灭,德亦不灭。故修德者实为「生命的扩展」,德愈高,其生命亦愈大。生命是不朽的,修德则生命扩展,所谓长生久视之道者,其渊源于德也。普及天下,即「渡尽众生」之意也。
老子云︰「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国观国,以天下观天下。」这几句话是补充上述的话,可见老子之修德的积极,要自我的实践,实地去做,由身以至家、国、天下,都是要实践其德。修道的基本精神在救世,主要在修德。
第二十三章 天道之七善道
天道有七善道,凡修天道者,应遵循而修之,则道果可成。七善道者︰「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」兹将天道之七善道阐明如下︰
一、居善地──
住在一个地区,就应将这个地区感化好。天道以化民为首,我住在甚么地方,就应将这个地区感化好。如何的感化,自然以布道为要务,凡是修道者,都当负起布道的责任。能布道,才能化民,为善有多端;寒者衣之,饥者食之,自是功德。这个功德虽大,但真正大的功德,是挽救人的生命。什么能救人的生命?惟有布道、劝人修道,道是生命的源泉。生命的源泉就是道,使一个人得道,这是最上的布施。道不是很神秘的,道在生活中,生活即是道;劝一个人改善他的生活,就是修道。修道者不可以自修满足,如自己得道,更当感化别人,兼善天下,乃是修道的最高目的。
二、心善渊──
心如大海,清澄照物,万流所归。渊者,海也,以海喻性。为什么以海喻心或性呢?因心性有如大海一样,不仅明可照物,亦可载物。心性是什么东西?不是虚无飘渺的,如本无其物,则不能有何作用。心是宇宙变化的枢机,这个枢机无限大,又无限长,它是一个充满宇宙,不可思议的东西,所以,以海喻之。言其广大深湛也。心必须如渊,才能发挥心的功能。
一、沉潜︰不浮燥,则可以肆应众感,千变万化。
二、灵明︰不浑浊,则可以烛照幽冥,纤尘毕现。
三、下流︰不偏狭,则可以宏百川,广为收纳。
养心的功夫在诚,诚者纯一不二也。纯一即「见素抱朴」,亦即「明心见性」。诚字的意义非常深奥,孔子云︰「至诚如神」,又云︰「诚者,非成己而已也,所以成物也。」
三、与善仁──
救济当出之仁爱,发大恻隐之心。帮助别人,也当以仁爱为要,并不存其它意思。许多人帮助别人,存有不正当的企图,这是不对的。仁爱也不是随便可施的,不当用爱的,也不可爱。上利于天,中利于鬼,下利于人,谓之天德,天德则爱之。上不利于天,中不利于鬼,下不利于人,谓之天贼,天贼则不爱之。
四、言善信──
说话要有信,民无信不立。人必须有信,人类之相处,其结合之条件在信。信好似一种契约,买卖之成立在有契约。信者约也,约必兑现,不能兑现则买卖不能成立。治国者尤贵信,言而有信,则立,言而无信,则亡。一人当立信,一国更当立信,信者第二生命也。
五、正善治──
正者,政也,行政必须做到最好的地步。执政者不一定能正善治,许多暴政,历史上记载也很多。昔时轩辕黄帝,一生经五十二次大战而后安定天下。黄帝且战且学道,修道者,不一定要遯入深山古剎,随时随地都可进修。为政者当善为之治以安天下,此乃修天道救世之本旨。
六、事善能──
作事要努力,再接再厉。善能者,善其所能,即自强不息也。修道的自强不息,是竭精殚虑,较之一般人更为努力。盖修道应清心寡欲,专一于一件事的。每人都应求之于己,而不求诸人。任何人都不靠,惟有自己的努力,才能创造出来新的事业。其所以事善能者,因其对于人生有认识,有修养,此修道之可贵也。
七、动善时──
及时而动,既不可过,亦不可不及。人需要动,但不可妄动,当乘时而动。宇宙为一动体,生命者动能也。人生自然也在动中,善动者成功,不善动者失败,善动与不善动,其区别在「时间」;凡是捉住时间的,大半可成功。时间决定一切,许多问题,或成或败,自有时间来裁决。由此可知善时之重要也。
例如种田,善时而耕,适时而种,必可收获,若不乘时而动,则终无获可收也。所以修道者,众人所不愿作的,我独自去作,才能进于道。又如「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」这是伟大的修道精神。修道应苦修,苦修可以少私寡欲,藉苦修以净化,始能致良知。良能之发挥在压制及刺激。越受苦,良能才能光大。所谓︰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」苦不是忧患,而是神对人的考验,凡能担当重任者均出身贫困,此乃上帝对人的恩惠。从艰苦中站起来的,都有大成就,并进于道矣。
第二十四章 总论
近世科学发达,注重唯物,更忽视宇宙变化之理,而祇研究物理上的知识,没有高远的道德思想,所以社会上的风气日见败坏,战争愈来愈多,也愈残酷。
修天道确是一条光明大道,既无禁忌,又无避讳,一切公开研究,确实对于社会有贡献,无其它弊端,因所信仰是最高「道」,所希求者,同为人生的真理。
修天道者,必须心神专一,不为物所动摇,达精诚的境界,自有奇迹的出现,何以信心专一,而能发生奇迹?因心一则神凝,神凝则何求之不得乎。神凝即至诚,至诚如神也,盖天人距离甚近,其交通在「至诚」,起信为修道第一件大事,信仰是一种力量,借着这种力量,才能打通天人的道路。
「万物皆出于机,皆入于机」,人之生死系于机,所以必须掌握机先,如能掌握「机」,则生死变化,一切在掌握之中。机是什么?机是玄牝,也是「众妙之门」。玄牝是什么?盖玄牝称曰谷神,以玄牝代表「道」也。
宇宙有不生不灭之处,修道即追求这个大好去处,达到此处,才能解脱生、老、病、死,以及各种烦恼。修道对于人,有两大目的。一、脱离生活上的一切烦恼。二、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。
「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」这是中庸开宗明义第一段,已经将修道之天、性、道、教,四者提出来。
天-天是自然、天是神,天命者天所赐也。后来也讲命,其意亦有天之意。故天命可作一事看,亦可分开。
性-是由天所赐的,即由自然而来的。人由父母而生,但此一点性灵,非父母所赐,乃系由天所赐的。
道-性本善,率其性即曰道。道有本体与方法两种说法。先天道为本体论,后天道为方法论。
教-修道之谓教,将道加以修持,即曰教。易经云︰「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。」使人民容易了解修道之理,乃以神设教。
以上为本书之总论,并作本书之跋,凡修天道者,若能读而研之,研而味之,味而修之,则获益无穷也。
(全书完)
心机机心,术尽伤人;
天上天下,惟一止正。
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!
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。
走进乾一文化,链接源头文明
开启生命六大系统!
天降河图,神开我心!
与天地合其德,
与日月合其明,
与四时合其序,
与鬼神合吉凶。
第一步:️激活身体系统。(现场传授动功、静功心法及禅修秘法)
多种方法助你,开启脉轮,全面激活身体能量。每月20日左右开课,请及时关注平台信息。
第二步:揭秘情绪系统。(指导完成内在觉察力,摆脱情绪负能)
全面解码业力,解脱无明纠缠,迅速消除累世业力。每月20日左右开课,请及时关注平台信息。
第三步:升级思维系统。(输入中华绝学、儒释道经典,置换原有思维)
安装正思软件,改变意识结构,疏通思维管道。线上线下结合,现场传授心法,线上依托乾一文化平直播讲解形式进行。每月20日左右开课,请及时关注平台信息。
第四步:进入灵性系统。(依据《老子·道德真经》传授动态入定秘法)
清除不洁处所,植入空灵觉受,链接高维智慧。每月20日左右结合辟谷形式开课,请及时关注平台信息。
第五步:开启觉照系统。(结合自身实修、集中组织闭关等方法应机)
找到自性本觉,巧用觉性之光,转动灵动风水。每年组1-2次集中闭关,每月20日左右结合开课,进行引导内在破关,请及时关注平台信息。
第六步:共修涅槃系统。(深入禅定,需先完成前五个步骤)
引领进入源头,不变随缘起用随缘不变自在。完成前五个步骤后,根据意愿一起携手并进,同禅共证无上菩提。
回家诀
如如密因,妙觉圆澄。觉明空昧,识觉显能。能所生风,虚碍成金。风金旋火,地火水蒸。能积量变,妄想生身。七情六欲,界我为身。生死无常,失本寂净。世界相续,廿五有本。颠倒倒颠,开启脉轮。天地七魄,正炁精神。正道十善,道心灵魂。身心无二,圆妙于能。万法归一,一无不能。能觉止恶,共同生命。觉己觉他,自利利人。舍无所舍,融通命运。妙有真空,空有互生。非有非无,无所无能。不生不灭,净心实证。〇 。
请长按关注👉走进乾一文化学习平台,让生命从此开始蜕变!
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:
点 击 以下 历史好文 寻妙缘: